引言
老子在《道德经》第四章中说,
翻译成现代汉语,大致是说,钝挫你的锋芒,消除那些纷乱;不要炫耀光华,要能够和下尘等同。
【资料图】
对于君主而言,什么是锋芒,什么是光华?我的理解是,锋芒指的是君主所专有的威权,光华指的是统治者所享有的特权。
只有统治者才能享用玉食,而统治者“惟辟作福,惟辟作威”的提法,也是老子所反对的。
老子认为,领导人只有不擅用威权,才可以避免纷乱;只有不过分享有特权,才能达到大治。
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之后,觉得自己功盖三皇,德超五帝,足以和天地对话,于是决定到泰山封禅,也就是祭祀天地。
可是在祭天完毕,准备下山祀地的时候,半道上突然下起了雨,秦始皇慌忙躲到一棵树下避雨。
雨过天睛之后,秦始皇看着为自己效劳的松树说,这是功臣,应该封为五大夫,于是一棵树也有了爵位。
五大夫在秦汉时期,属于高级爵位,比它低一级的爵位叫公乘,也就是可以坐公车的爵位。
可惜松树不能坐车,不然也会给配个公车,搁到现在,想必至少是排量二点零的。
泰山的松树因秦始皇一时高兴而走运,湘山的树木却因秦始皇一时的暴怒而倒了霉。还是在那一年,他沿长江而下,企图寻获周之九鼎。
当船行驶到一个叫湘山祠的地方时,突然狂风大作,船虽大而飘摇,竟然难以渡江。等风平浪静之后,秦始皇问下面人,这个祠庙里供奉的是什么神?
下面的人回答说,是尧之女,舜之妻。
秦始皇听了赫然大怒,下令把湘山上的树全部砍掉,这叫“赭其山”,也就是给湘山神一点颜色看看。
因一时的天气无常,泰山之树受封,湘山之树遭殃,可见秦始皇的龙威已经膨胀到了什么程度。树犹如此,人何以堪?
秦始皇逞一时之锐气,飞扬跋扈,大发恶龙之威,天地之间,不管是无情草木山石,还是有情之血肉众生,都可以随意侵凌杀伐。
与秦始皇相比,贞观之初的李世民是深得“挫其锐”之道的。
当时的铮臣魏征是个直脾气,胆子也大,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冒犯龙威,丝毫不顾及李世民的情面。
对此,李世民大多数情况下都能以礼待之,即使偶尔盛怒,以后也能幡然悔改。
有一次临朝之后,他气冲冲地回到宫里,对长孙皇后说:“总有一天我非杀掉魏征!”
长孙皇后听了,忙问怎么回事,李世民回答说:“他总是当面和我过不去!”
长孙皇后就跪下对李世民说,
李世民听了,恍然醒悟,自己的怒气也烟消云散了。
李世民作为至高无上的君王,甚至有些害怕魏征。有一次他正在逗弄一只鸽子,远远看见魏征过来,生怕魏征又要进谏说他不务正业,急忙把鸽子藏到袖子里。
他知道,魏征的做法只能对自己的统治有利而无害。
他曾经问群臣,魏征和诸葛亮相比如何?
群臣回答说,诸葛亮才兼将相,非魏征可比。
但是李世民说,魏征能够匡正我的失误,让我做尧舜之君,非诸葛亮可比。
魏征死后,李世民还对臣下说,
李世民和魏征君明臣直的关系,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段佳话。
在这一段佳话中,魏征敢于“每犯颜进谏,虽逢帝甚怒,神色不徙”,固然表现了铮臣之风范。
而李世民能够“天子亦为之霁威”,则也属帝王之难,足以为万世统治者之楷模。
李世民能够善纳谏言,就在行动上避免了很多错误,为贞观盛世开创了条件。
由此我们可以看到,只有“挫其锐”,才能做到无为。
前者是心理前提,后者才是行为结果作为统治者,挫其锐不容易,要做到“和光同尘”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在一般的现代汉语词典里。
“和光同尘”被解释为随俗而处,不露锋芒。
这样的解释基本是正确的,不过在具体使用中,“和光同尘”被许多人理解为不讲原则,一味与世无争,几至同流合污。
这种理解用法虽然不错,但是和其所出的《老子》里的原意,已经相去甚远。
老子所说的“和其光,同其尘”,是在要求君主避免过于与众不同,要尽力和臣庶保持:定的平等。换句话说,也就是不要贵己。
这话说起来轻巧,做起来却十分不易。
当初刘邦和项羽为什么起事?还不是看到秦始皇乘銮驾出游时,前呼后拥,堂堂皇皇,因而羡慕其富其贵的缘故?
当时项羽说,
刘邦说,
项羽后来乌江自刎就不提了,刘邦做了皇帝。
也难怪,“富贵常情谁不羡”,世上之人能有几个像巢父、许由一样,避权力如躲猛虎呢?
对此,有人评论说:拿破仑用刺刀从地上捡起了王冠,而华盛顿却藏起了刺刀踢开了王冠。独立战争胜利以后,华盛顿回到了家乡,过起了宁静的田园生活。
可是国家的命运使他在1789年当选为美国的第一任总统。
在连任总统期满之后,还是有人希望华盛顿能够连任第三届总统,但是他坚决拒绝了。
在美国,不但首都以他的名字命名,另外还有一百多个叫华盛顿的城镇,这些都体现了他在人民心目中的高贵位置。
就像老子曾说,
参考文献
《老子》《史记·老子韩非列传》《道德经》标签: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全球消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豫ICP备20009784号-11 联系邮箱:85 18 07 48 3@qq.com